<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欢迎访问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422世界地球日

        珍爱地球,南京规划资源人在行动!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1-04-23 15:02  阅读次数: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4月22日是第52个世界地球日。这是一个专为世界环境保护而设立的节日,旨在动员社会公众积极践行“节约资源、保护地球”的绿色行为。自然资源部将“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确定为今年的宣传主题,引导社会公众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理念。

        市规划资源局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秉承为群众办实事的初心,切实扛起生态保护的社会责任,致力于多渠道、多举措推进全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优化,让南京的耕地更优、矿山更绿、生态更美,做珍爱地球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每一个南京规划资源人的追求,也日益成为每一位公众的自觉意识。

        珍爱地球  南京规划资源人在行动!

        近年来,市规划资源局用“疗伤”行动对废弃矿山进行生态修复,让地球伤疤再现绿水青山;用“护田”行动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把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用“预警”行动筑牢地质灾害险情处置的安全防线,守护城市和群众的美好生活……

        珍爱地球,南京规划资源人一直在行动!

        “疗伤”行动  矿山生态修复成效显着

        早在2001年,省人大就颁布实施了《关于限制开山采石的决定》。我市随后开展了矿山关停工作,累计关停300多家矿山企业(含砖瓦黏土矿)。

        为了给大地疗伤,让这些关停的露天矿山遗留下的废弃矿坑换上新颜、焕发新的生命力,2005年起,我市启动了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我市累计投入治理资金约20多亿元,完成了重要交通干线、旅游风景区周边可视范围内约23平方公里的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其中2019年以来全市实施了长江沿线10公里范围内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共包含子项目61个,修复面积4.3平方公里。

        为了让疗伤行动更具精准性,让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综合利用价值更高,市规划资源局因地制宜开出了生态修复的五大“处方”。

        ◆“处方”一:宜耕则耕

        通过这个疗伤“处方”,市规划资源局将采矿废弃地的整治与土地整理相结合,在废弃采矿地中整理出耕地,既优化了环境,又切实增加了耕地面积。

        在长江沿线10公里范围内的六合区龙袍街道团结砂矿生态修复项目,是全市恢复耕地面积最大的一个单体项目,整理出的耕地面积达到了约33公顷(500亩)。

        ◆“处方”二:宜林则林

        对位于生态红线、生态管控区内的宕口,市规划资源局开出了“宜林则林”的疗伤“处方”,主要采取恢复植被的措施增加林地面积,让废弃矿山换上绿水青山的全新面貌。

        在长江沿线10公里范围内的浦口区响堂水库西侧宕口生态修复项目,通过生态修复可新增3公顷(45亩)林地,进一步扩充了老山山脉的森林覆盖。

        ◆“处方”三:宜建则建

        针对部分有活化利用价值的废弃矿山,市规划资源局开出了“宜建则建”的疗伤“处方”,结合原有地形地貌建设新项目,让废弃矿山蝶变出新的社会效益。

        龙之谷乐园鸟瞰效果图

        利用了原浦口区三河采石场建设的浦口区蜂巢酒店,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新建了蜂巢酒店和龙之谷乐园,成为了新的地标和文旅IP。

        ◆“处方”四:宜景则景

        对位于风景名胜区的宕口,市规划资源局瞄准其背后的景观价值,开出了“宜景则景”的疗伤“处方”,采取美化环境、景观再造的修复措施,将废弃矿山重塑为自然景观。

        幕燕滨江风貌区中的达摩洞项目,在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修复项目区及周边生态环境的同时,还重现了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的达摩洞,成为长江岸线、栖霞山景区中的网红景点。

        ◆“处方”五:综合利用

        汤山矿坑公园治理前后对比

        综合运用前面四个“处方”的疗伤举措,市规划资源局又创新性地推出了“综合利用”的疗伤“处方”,最大化地发挥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和综合利用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网红打卡地——江宁区汤山矿坑公园和4月16日刚刚开园的人气景点——江苏园博园,都是该“处方”治愈的典型案例。结合孔山矿修复治理建设的江苏园博园,最大限度活化利用区域内矿坑,打造集景区、酒店、商业于一体的生态修复样板,以绝美的山地花园成为“永远盛开、永不落幕”的长三角旅游新目的地。

        园博园·南京园

        园博园·沧浪亭

        园博园·主展馆

        “护田”行动  守牢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底线

        近年来,市规划资源局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以全面推进耕地综合性保护、强化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等多举措,推进“护田”行动守住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加快构建耕地保护工作的新格局。

        高淳大山村的秋天(方飞 摄)

        ◆举措一:推进耕地综合性保护

        市规划资源局严格落实耕地管控性保护,守牢耕地保护红线。每年组织市、区两级政府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层层压实耕地保护责任。报请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严格耕地保护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的通知》,部署各区开展排查整治,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管理,2020年全市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1.05万亩、水田0.64万亩、标准粮食产能1.7万吨,均已按照“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的要求落实占补平衡。

        六合区土地整治后高标准农田实景

        为有效提高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市规划资源局积极开展耕地激励性保护,落实耕地保护补贴惠民政策,会同市财政局、农业农村局完成对涉农区2020年耕保补贴发放方案的审核并及时下达了市级补助资金,全年组织发放市、区两级耕保补贴资金约8亿元,2021年的补贴工作已经启动。在开展补贴发放工作过程中,相关数据信息纳入市“阳光惠民”监管系统实行实时监管。

        坚持通过耕地占补平衡、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以及工矿废弃地复垦等项目实施,市规划资源局大力实施耕地建设性保护,补充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2020年以来,按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要求探索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目前全市首家试点单位栖霞区八卦洲街道已通过部级审核,待省级正式批复后将按试点方案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举措二:强化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

        市规划资源局持续加大农村地区村庄规划管理,指导各涉农区开展镇村布局规划优化完善,科学划分村庄类型,并在各区优化完善成果的基础上建立村庄现状和规划数据库。同时,探索开展“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试点工作,进一步提高全市农村地区村庄规划管理水平,推动永久基本农田合理布局,守牢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底线。

        市规划资源局组织各涉农区结合近三年重大建设项目占用、生态建设等补划需要,兼顾核实整改补划需求,充分衔接生态红线、城镇开发边界、城镇集中建设区等控制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留足储备资源。目前,划定方案已通过市级论证,全市拟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5.03万亩,完成省级下达我市的4.87万亩任务,为全市各类项目建设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留足补划空间。

        为满足城市发展需求,市规划资源局严格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管控责任,重点关注各类重大项目建设,做好项目用地涉及占用永久基本农田补划工作,保证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不降低、重大项目建设进度不受影响。2020年以来,共对宁芜铁路、北沿江高铁南京段、235国道改扩建和地铁11号线等6个符合占用补划要求的重大建设项目及时审查上报补划方案,共计占用永久基本农田505公顷,落实补划506公顷,6个项目补划方案均已通过省厅论证。

        良田环绕的美丽乡村

        “预警”行动  筑牢地灾险情处置安全防线

        在珍爱地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同时,市规划资源局还时刻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己任,持续加大“预警”行动的力度,逐年加大科技防灾减灾的力度,加快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筑牢地质灾害险情处置的安全防线,连续17年实现地质灾害零伤亡。

        成效一:建成省内首个滑坡智能监测预警示范工程

        2016年,采用北斗定位技术及多源数据采集技术构建立体监测网络,全市建成了省内首个滑坡智能监测预警示范工程。该工程可实时获取地表位移、深部位移、地下水水位、降雨量等数据,配合南京市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自动监测预警。

        成效二:填补省内区域性突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空白

        2019年,全市完成溧水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实现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由点到面的拓展,填补了省内区域性突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空白。

        目前全市自动化专业监测站点运行良好,监测预警平台——南京市地质灾害管理系统已经纳入市应急管理局181平台,实现监测预警信息同步共享,保障城市安全。

        成效三:构建更完善、更专业的应急监测预警体系

        目前,全市一批重要隐患点自动化专业监测预警站点建设工作正有序推进,将为全市地灾防治工作保驾护航。同时,全市将进一步加大投入,采用新技术新手段构建更加完善的自动化、专业化日常及应急监测预警体系,服务地质灾害防治,更好地保障全市人民生命财产安全。